close
LX 3 比親愛的PDA之前用過的DC都要複雜許多,為了避免她的生命浪費在摸索上,把知道的一些東西整理整理,順便跟大家分享

先不考慮藝術的層面(要看藝術的請直接跳往mcqueen23或咖啡因的相簿 :D),一張照片最最最基本的,是妹正不正...曝光正確與否,妹正不正...曝光正確與否取決於光圈、快門及感光度,改變任何一者,皆會影響照片的明暗。

光圈控制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,可以類比成人類的瞳孔,它數值表示的是口徑的大小的倒數,所以數字越大,表示光圈越小喔。而進光量和光圈的面積成正比,這一點像開水龍頭一樣,水龍頭的管子越大,出水量就越多。跟據圓面積公式  a=pi * r2,我們可以知道,口徑每增加 1.141414 倍面積即增加一倍,進光量也增加一倍。 所以F 2.0 的 進光量約是 F 2.8 的 1 倍  (數字越小光圈越大,別忘了)、F2.0 是 F 4.0 的2倍,依此類推。除了控制進光量,光圈最重要的是影響景深,光圈越大景深越淺,適合拍妹..特寫,而光圈越小景深越大,適合拍風景。只是小DC受限於先天結構,景深這一部份仍是正確的,但和單眼比,同樣的光圈值下景深永遠比較深,所以常常有人說單眼拍出來的比較有Fu,常常也只是景深下的錯覺而已。

快門即代表照片曝光的時間,單位為秒,常標示為 2", 1", 1/2, 1/4, .. 1/30, 1,/60, .. 1/120, 1/250,  1/500, 1/1000, 1/2000。時間越長,則進光量越多。同樣用水龍頭來比喻,開的時間越長,出水量當然越多。不過時間越長,不論是拍攝的人還是被拍的物体的移動對成像的影響就越大。快門越快越能凍結那一個瞬間,常用在運動攝影,而快門越慢越能表現被攝物的移動感。這部份衍生一個名詞 - 「安全快門」,意思是說在手持的情況下,可以穩定地拍到清晰的影像的快門值,這部份每個人不同,不同的焦段也不同,通常不特別說應該是指 1/60 秒。

而光圈跟快門同時也影響打閃燈時的表現,不過這個扯太遠了,講下去我電動都不要打了... Blog都不要寫了。

感光度是延用底片時代的舊名詞,通常我們簡稱為ISO多少多少,常標示為 100, 200, 400, 800, 1600, 3200, 6400 .. 其數字越大表示感光度越靈敏。
ISO 200 比100 靈敏 1 倍(200/100 = 2 = 21)
ISO 400 比 100 靈敏 2 倍( 400/100 = 4 = 22)
ISO 800 比100 靈敏 3 倍( 800 /100 = 8 = 23)
...
ISO 6400 比800 靈敏 3 倍 ( 6400  / 800 = 8 = 23)

依此類推,每差1倍表示照片亮或暗1倍,我拍了這麼久還是不確定一件事 :亮一倍專業一點是不是叫 + 1 EV ,而暗一倍叫 -1 EV ?  XD 不知道很拗口專家會不會跳出來指點我一下 ? :p

通常,拍照的時候沒特別需要,是不會去改變感光度(後述),通常是借由改變光圈 /快門的配合來調整照片的明暗,而相機決定光圈 /快門的配合有下列幾種模式 :

全自動 (Auto Mode) : 顧名思義就是全交給相機,天曉它會用那種組合 。
光圈先決(A Mode) : 使用者決定光圈,相機會以它認定是正確的曝光值配快門值
快門光決(S Mode) : 使用者決定快門,相機會以它認定是正確的曝光值配光圈值
另外還有程序模式(P Mode) ? 不過不常用,不熟..不熟..基本上還是由相機來判定曝光正確與否
如果相機夠高階,那有可能會提供手動模式(M Mode)讓你自己控制光圈 / 快門的組合,也就是曝光正確與否由使用者決定,適合在太亮或太暗的地方或是表現氣氛時使用,而低階相機常提供的情趣..情境模式(Scene Mode)就是幾種在特殊環境下適合的光圈/快門條件而已,而且也不見的準,如果熟悉M Mode 後,就不會再需要情境模式了

然後相機怎麼測光的方式的大概又有矩陣測光、中央重點測光、點測光三種,有機會再講.. orz

上頭有提到不論是光圈先決還是快門先決或者最基本的全自動,相機都會以它認定的明暗來調整光圈/快們值,不管怎麼配,出來的照片基本上都明暗都還是一樣的,下面是一個使用光圈先決的例子 (我調整光圈值,相機自動調整快門值)
 ISO 100, A Mode,  F2.0, 1/13秒
P1000236(ISO 100 自動測光 F2.0, 13分之1秒)
 ISO 100,  A Mode, F2.8, 1/8秒
P1000237((ISO 100 自動測光 F2.8, 8分之1秒)
 ISO 100,  A Mode, F4.0, 1/4秒
P1000238((ISO 100 自動測光 F4.0, 4分之1秒)
 ISO 100,  A Mode, F5.6, 1/2秒
P1000239(ISO 100 自動測光 F5.6, 2分之1秒)
ISO 100,  A Mode, F8.0, 1秒
P1000240(ISO 100 自動測光 F8.0, 1秒)


可以看到光圈每變小 1.4 倍 (因為是倒數,所以數字變大實際上是光圈變小喔),進光量就少一半,相機要維持它認為正確的曝光,曝光時間就會幫我調整為"最接近"2倍的數值好讓進光量可以補回來, (Eg, F2.0 -> F2.8, 1/13 -> 1/8),結果就是不管我再怎麼變,照片看起來還是一樣的。那硬要調怎麼辦 ? 如果相機夠好的話,可能會提供  +/- EV 的功能,依照上面說的,  +EV 是變亮, -EV是變暗。 (然後因為我萬記了,所以沒拍範例照,請見諒 XD)

接著把曝光模式改為手動,先比較一下同樣的條件下,自動和手動有什麼不一樣.. 嗯,大致上沒什麼不一樣。
ISO 100,  A Mode, F2.0, 1/13秒
P1000236(ISO 100 自動測光 F2.0, 13分之1秒)
 ISO 100,  M Mode, F2.0, 1/13秒)
P1000241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13分之1秒)

接來下來和剛剛的測試一樣,我們改變光圈值,只不過在M Mode,我們可以將快門固定在 1/13 秒 不會調整,這回,光圈值越大,光圈就越小,照片就越暗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13秒
P1000241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13分之1秒)
ISO 100, M Mode, F2.8, 1/13秒
P1000243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8, 13分之1秒) 
 ISO 100, M Mode, F4.0, 1/13秒
P1000244(ISO 100 手動曝光 F4.0, 13分之1秒)
 ISO 100, M Mode, F5.6, 1/13秒
P1000245(ISO 100 手動曝光 F5.6, 13分之1秒)
 ISO 100, M Mode, F8.0, 1/13秒
P1000246(ISO 100 手動曝光 F8.0, 13分之1秒)
 

接下來換成固定光圈,調整快門,快門越快,照片就越暗。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13秒
P1000241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13分之1秒)
SO 100, M Mode, F2.0, 1/25秒
P1000247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25分之1秒) 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50秒
P1000248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50分之1秒)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100秒
P1000249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100分之1秒)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0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

經由上面的測試我們知道,同樣要讓照片暗兩倍有兩種做法,一是光圈由 2.0 調為 4.0 , (F2.0 -> F2.8 -> F4.0) 或是快門由 1/13 秒調快到 1/50秒( 1/13 -> 1/25 -> 1/50),不過 1/50 只是近似值,所以結果是接近但有些小小的差異。
  ISO 100 , M Mode, F4.0, 1/13秒
P1000244(ISO 100 手動曝光 F4.0, 13分之1秒)
 ISO 100, M Mode, F2.0, 1/50秒
P1000248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50分之1秒)

上面是為了示範效果,所以一次只動光圈/快門其中之中,要的話當然可以兩個一起動。透過M Mode我們就可以自由地得到我們要的亮度,所以手動模式下也沒有什麼(不需要)+/- EV 的功能

既然借由光圈/快門的調整就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,那感光度出來當什麼第三者 ?? 實際上,光圈快門對一張照片的影響不單單是明暗而已,光圈的大小會影響景深,光圈越大,景深越淺,光圈越小、景深越深。在低照明度時為取得適合的亮度而開最大的光圈,造成拍出來的影像只有某個很小的範圍是清楚的,而其他部份都糊掉的照片。而快門會決定照片中物体的速度感,還有..你手振影響的程度,手振可以借由上腳架解決,但若拍攝物是會動來動去的如貓咪,快門低於一定程度,就算上腳架也只能拍到殘影。在不同的情況下,不同的光圈/快門有不同的應用,在光圈/快門組合有限的情況下,第三個調整照片明暗的方式就是感光度了。

感光度很好懂,在相同的光圈快門的搭配下,數值越高,照片就越亮。倍率的算法在上面,就不在囉嗦囉。
 ISO 1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0(ISO 1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ISO 2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1(ISO 2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ISO 4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2(ISO 4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ISO 8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3(ISO 8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ISO 16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4(ISO 16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 ISO 3200 , M Mode, F2.0, 1/200秒
P1000255(ISO 32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
所以,利用調整ISO的方式,也可以改變照片的明暗,看到上面這麼神奇的示範,也許有人會傾向使用這種方式,讓光圈跟快門更有彈性,原則是這樣沒錯啦,但「鋼之練金術師」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真理 - 任何事物都是等價交換來的。別忘我們一開始說感光度表示的是感光的靈敏度,現在將靈敏度拉高是可以將微弱光源下的影像呈現出來,但同時也靈敏到將相機感光元件上的雜訊一併搞了出來,上面的是縮圖之下無鳥圖,可能沒什麼感覺,但 在480x270下ISO 3200就可以看出明顯的雜訊(下圖),除非除非是想在陰天時拍到滿天星斗,不然應該是沒什麼機會用到。這一點是小DC的罩門,像這次用來拍範例的LX3 到800 就有明顯的雜訊,可用的應該差不多到400。雖然隨著科技的演進,高感光下的畫質只會一直提昇,(像我的CP4500 ISO 200 的畫質就不太能用了),但感光越高雜訊越大這一點還是不變的,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,為了有好的畫質,我們都會儘可能地使用低感光度,除非環境不允許才拉昇感光度。
P1000255(ISO 3200 手動曝光 F2.0, 200分之1秒)

為什麼說高ISO是小DC的罩門,下面是Nikon D300 的ISO 3200比對,有相當明顯的差距,而這還不是最好的,往上還有D3,而不同牌的Canon系列的聽說(沒用過只能聽說)的同等級下影像純淨度也都還要好一些 :p
DSC_5404

相機感光度的設定上有個要提醒的,我摸到的幾台DC都有所謂的自動 ISO的設計,也就是如果它發現光圈沒辦法再大了,快門沒辦法再慢 (低於安全快門 ? 這一部份我不知道相機判定的標準),它就會試圖自動幫你把ISO拉上來,有可能就會使用到畫質不佳的部份,然後現在LCD又都太漂亮,現場檢示沒感覺,回來才發現一堆雜訊,如果很注重畫質的朋友,記得把這個功能關掉,手動來控制。不過話說回來,不手振跟高畫質要選那一個 ? 噢,我選腳架,沒腳架再選不手振,不然,高畫質的手振圖也沒什麼好看的不是嗎 ? :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pan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