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圖片來源 : 博客來)

初看簡介時本來是沒什麼興趣的,總覺得應該又是一本推理/偵探/懸疑/... 小說,而且我一向不喜歡日文譯本那種拗口的用語。一直到幾天前看到小玉阿季在噗浪上強力推薦才又引發了我的好奇,隨手在誠品翻了翻...喔...好。好。看啊,但也好灰色,直指人心的黑暗面,看完會有種(我這麼一個純潔的少男)被污染的感覺,上一次有這種感覺,我記得是看完大逃殺之後吧。

故事的劇情很簡單,就是身為單親媽媽的教師的愛女死亡的前因後果,沒什麼錯縱離奇的迷團,短到不太可能成為一則故事,作者想講的也不是單純而無聊的殺人事件。藉由「少年犯罪」這樣的主題,作者不斷探討「加害人」與「被害人」的關係,從白目兇手A、草莓兇手B、女同學、兇手B母親的口中重演這個事件及自身的心路歷程(這也是本書書名「告白」的由來),最後得到的結論竟是「沒有所謂無辜的受害者」,每個人被害的起因都是由加害他人開始的。而加害的動機不一定是蓄意的,但總是有個共同點 - 「(自以為)我沒錯」,所以女教師糾正兇手A的心態的結果是造成女兒的死忙,兇手B母親一心保護兒子的心態反而導致兒子發瘋進而殺害自已,最諷刺的是櫻井調包牛奶的善意之舉卻間接導致後頭死了一票人...作者剝除了復仇在道德上較為高尚的假象,讓我們赤裸裸地看到眾人互咬、令人作噁的醜態。至於書中關於心理層面的東西,依照我們受的教育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正確的處理原則,但我們更清楚明白,若我們是當事人,我們應該還是會有一模一樣的作為...與現實如此貼近,我想是看完後會有揮之不去的沉重的主因。

若論缺點,我想出在最後頭吧。如果兇手A是如作者塑造的天才,那應該可以很輕易地用一句「可是炸彈是你搬去的」就卸下罪惡感的十字架,這一點對設計這一切的女教師而言不可能想不到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pan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